- 《电网技术》编辑组
<正> 为实现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适应科学技术向现代化进军的需要,交流科研成果,我所编辑出版了《电网技术》。主要报导本所各专业电力技术研究工作的成果和广大群众在生产建设、科学研究中的革新和创造。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学习外国的东西,是为了研究和发展中国的东西。”本刊也将配合科研和生产的需要,刊登
1977年00期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 周孝信
本文综述了我国超高压输电线路潜供电弧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内容包括潜供电弧参数的计算和补偿,模拟试验及现场试验等三部分。 文中表明,潜供电弧参数的计算应包括输电线两侧系统的运行方式和条件;模拟试验方法能提供便利的试验条件并可获得若干有实用价值的数据;330千伏线路的试验结果证明,所采取的补偿措施是成功的。
1977年00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 郑美特
陕甘青330千伏电力系统,1973年以来曾发生多次振荡事故。按照过去交流台计算稳定的方法,无法算出振荡失步的过程。本文介绍用数字计算机和动态模拟试验的方法,并考虑了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如调速器特性及参数,因而得到较符合实际情况的结果,与典型的1974年5月28日实际系统事故(简称5.28事故)录波图基本符合。通过330千伏系统振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防止系统振荡失步以及再同步的初步措施。
1977年00期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 郑健超,王来
<正>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国带电作业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如何确定在操作过电压下,带电作业所需要的安全距离,就是其中之一。在超高压系统中,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主要是操作过电压决定的。为了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合理确定安全距离,需要开展操作波放电的试验研究,并研究必要的安全措施。我们与湘中供电局、北京供电局、宝鸡电业局、天水供电局等单位共同进行了第一阶段的试验。现将1974年第一阶段试验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1977年00期 2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4k] - 樊力,曾伯文
通过在北京、西宁、昆明三个海拔高度不同的试验室试验结果的分析,给出了带电作业用圆弧间隙的湿度修正系数、绝对湿度相同时间隙的电位梯度以及海拔修正系数。并提出了操作波标准偏差的使用值。通过圆弧间隙和典型电极的比较试验,说明圆弧间隙正极性和负极性放电电压比较接近,正极性时圆弧间隙和棒——棒间隙放电电压十分一致。
1977年00期 3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 谭文恕
<正> WYZ-Ⅳ型远动装置是由陕甘330试制小组,北京低压电器厂,水电部电网调度研究所组成使用、生产、科研三结合试制小组,根据330千伏线路工程的具体要求。在有关单位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单位团结协作,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装置已经出厂,尚待投入试运行使用。 由于西北330千伏线路开始投入运行时,线路杂音电平较高,当时载波机性能没有达到规定的指标,载波机远动通道出口信杂比较低。在设计WYZ-Ⅳ型远动装置时,考虑在低
1977年00期 4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 郭灏,张春江
<正> 大港电厂1、2号机(2×320兆瓦)、元宝山电厂1号机(300兆瓦)、陡河电厂3、4号机(2×250兆瓦)、清河电厂6、7号机(2×210兆瓦)、分别由意大利(ASGEN)、法国(C.E.M.)日本(日立)、苏联进口。 这些机组是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设计的。经过较长时间的运行考验后,批量生产,成为国外六十年代的主力机组。它们在设计、工艺和运行方面的技术问题与中小型机组已经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大容量的机组(600兆瓦及以上)有更多的联系。
1977年00期 6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 崔鼎新
<正> 电力线路在正常运行或事故状态下,导线上电压和电流可在周围空间形成较强的交变电磁场,对附近通信线路、铁路信号线路和输气、输油等各种管道(以下简称管线)产生电磁感应影响。为了判断影响程度,需要进行管线对地电压或电流分布的计算。 若将管线视为均匀分布参数的电路,那么求解电压或电流分布问题就可大为简化,也可得到普遍或特定条件下的计算方法。
1977年00期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 计划技术科情报组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有线通信中的独特方式。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左右起,世界一些国家相继采用这种通信方式。由于它是借助于电力线的本身来实现信息的传递,因此,具有经济、可靠、方便等特点。今天它在电力系统通讯领域中仍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电力系统迅速发展和电力系统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需要传递的信息形式和信息容量也日益增多。这使原有的容量小、保密性能差的电力载波通信方式不能适应了。尽管各种方式的无线通信得到发展,提供了大容量的话路,但稳定性和保密性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客观事物内在矛盾的斗争和发展,又诞生了一种新的通讯方式:输电线架空电缆通信。 输电线架空电缆通信开始在西德实验研究并已在电力系统中实际使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它对解决诸如电力系统通信容量、质量和通信保密等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输电线架空电缆通信”有几种形式,如:悬挂在架空地线上的架空电缆,悬挂在悬缆线上的架空电缆,自撑式架空电缆,也可作为地线用的自撑式架空电缆以及作为相导线的自撑式架空电缆。 本刊登载的这篇译文就是报导作为相导线的自撑式架空电缆通信。其他几种形式的“输电线架空电缆通信”文献将进一步搜集报导。
1977年00期 97-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 计划技术科情报组
本文介绍新研制的总充电电压为5600千伏的户外冲击电压发生器。这是个装在玻璃钢保护罩内的户内冲击发生器,很紧凑又很灵便。用此冲击设备可达到波头为1微秒到1000微秒,波尾为50微秒到10000微秒的冲击波,需用的全部电阻均存放在各级附近。即使在最长的冲击波1000微秒时,也未发现主间隙熄弧现象。文中讨论了在各种冲击波形时的触发性能,甚至在1000/10000微秒的冲击电压时,也达到了20%左右的触发范围。无论是大气保护罩还是冲击发生器本体的机械结构,都能承受强烈的地震。最后介绍了结构的主要特点。
1977年00期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