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2008年7月8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赵小平,电力处处长郝卫平,副处长梁波,在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等人的陪同下,视察了位于北京昌平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承担建设的国家电网公司重大科技项目——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赵庆波,副主任张蒲转,科技部副主任沈江,特高压建设部副主任刘泽洪,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文亮,党组书记肖世杰,副院长于永清,总工程师周孝信院士,总工程师杨建平等陪同视察。
2008年14期 No.283 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
<正>2008年6月30日0时20分,我国首台(也是世界首台)1000 kV、1000 MVA单体式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在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顺利通过带局部放电测量的长时感应电压试验(ACLD)考核。此前该产品已顺利通过常规项目试验和操
2008年14期 No.283 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正>2008年6月27日凌晨5点,我国首台200 Mvar 1 000 kV特高压并联电抗器从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襄河码头出发,经过18 km的公路运输,中午11点顺利抵达建设中的荆门特高压变电站现场。
2008年14期 No.283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
<正>2008年6月2—4日,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部在南京对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及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晋东南1000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了工厂验收(FAT)。验收工作组由特高压建设部、国调中心、国网运行有限公司、国网交流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国电
2008年14期 No.283 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正>2008年以来,我国连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年初,南方6省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更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的国情,有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2008年6月24日,中国科协防灾减灾学术报
2008年14期 No.283 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
<正>2008年7月4日,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刘振亚一行考察了刚刚落成的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听取了中心建设工作汇报,并现场观看了中心主要功能演示。国务院派驻国家电网公司监事会主席路耀华,
2008年14期 No.283 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 吴杰康;邓松;梁志武;张宏亮;
提出了适用于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评估的模糊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在生成的决策树中引入模糊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模糊神经网络决策树模型。采用模糊神经网络中的前向神经网络BP算法对小分裂样本进行进一步处理。Matlab仿真结果表明,模糊神经网络决策树应用于电压稳定性评估中,与单独应用决策树相比,分类成功率提高了3.3%。同时,由于减小了样本维度,缩短了模糊神经网络的训练时间,更有利于实现在线电压稳定预测。
2008年14期 No.283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2K] - 张辉;韩学山;王艳玲;
热平衡方程的反复求解是动态热定值(dynamic thermal rating,DTR)系统中的关键问题,如何选择热平衡方程的模型、估计热平衡方程中的参数以及解算热平衡方程,是体现DTR系统实效性的一个关键。文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导体热平衡的4个因素,并对两种求解方法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对输电线路的稳态和动态载流量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展望了该领域深入研究的前景;最后提出了DTR条件下电热协调的思想。
2008年14期 No.283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 柳国良;张新育;胡兆明;
总结了户外型、户内型、地下型等常规变电站建设方式的特点和不足,分析了国内外变电站模块化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变电站模块化建设的基本方式和技术特点,提出了各模块的发展方向。文章还对模块化变电站目前的市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整理,预测了未来的市场情况,指出变电站模块化是相关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技术优势,我国现阶段应在紧凑型开关柜、模块设计新技术、户外共箱式模块、全绝缘及全屏蔽的模块化变电站等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探讨更加实用的解决方法。
2008年14期 No.283 36-38+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 杜雄;彭礼明;周雒维;
提出了一种采用N组电容器和1台静止无功补偿器构成的N+1混合无功补偿系统,电容器组采用2进制编码。给出了2进编码电容器组的投切策略和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静止无功补偿器的控制方法。与传统的电容器无功补偿结构相比,该混合补偿结构可实现连续无功补偿;与单独的静止无功补偿器相比,可大大降低成本。无功补偿案例的仿真结果验证了上述系统和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008年14期 No.283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 薛辉;贾清泉;王宁;王海棠;马红霞;
针对传统静态状态估计方法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电力系统状态估计方法,即将部分节点相量测量单元(phasor measurement unit,PMU)量测数据与监控数据采集(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SCADA)量测数据融合进行电力系统的全网状态估计。该方法简化了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缩短了计算时间。文章研究了PMU和SCADA系统融合改进后的快速分解法,针对SCADA量测数据的缺点,通过历史数据库对潮流数据进行预测,并依据PMU量测量对系统进行分析,继而进行系统全网状态的动态监测。通过算例证明,与传统的估计方法相比,该方法改善了状态估计的精确性,减少了迭代次数,细致地描绘了电网状态的变化过程,为调度中心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了依据。
2008年14期 No.28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 汪芳宗;何一帆;叶婧;
研究了潮流迭代求解中的雅可比矩阵预处理方法。利用矩阵分裂以及矩阵求逆运算的松弛方法,提出了两种新的稀疏近似逆预条件子或预处理方法,这两种预处理方法与牛顿-广义极小残余算法相结合,可以改进潮流计算的收敛性。最后用IEEE 300节点系统的分析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2008年14期 No.28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 赵洪山;赵莹莹;
利用灵敏度技术定义了电网脆弱域指标,给出了计算参数灵敏度的算法。通过该算法可得到节点电压对任何网络参数的灵敏度,比如线路电抗、电网无功功率的变化等。综合考虑节点电压关于线路电抗和系统无功功率变化的灵敏度,提出了电压失稳指标。分析了系统负荷和线路结构发生变化时对电网电压的影响,确定了电网的脆弱域和脆弱母线。将该算法应用到IEEE 30节点和IEEE 118节点系统,仿真结果证明了算法的高效性及应用价值。
2008年14期 No.283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 王星华;余欣梅;
配电网电容器优化投切的目的是在实时运行阶段有效降低电网的有功损耗,同时避免电容器过多投切造成损毁。文章研究了考虑投切次数限制的配电网电容器优化投切问题,针对现有静态模型的局限性和动态模型的复杂性,提出了目标函数中计及投切代价的优化模型,将全局动态优化问题解耦为分段静态优化问题,在有效控制电容器投切次数的基础上大大缩减了解空间的规模。针对此模型,采用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文中的模型和方法在实用性、可行性和计算速度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现。
2008年14期 No.28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杨军;吴方林;张哲;尹项根;唐跃进;
分析了高温超导电缆的电气参数特点,讨论了将架空线路差动保护中的电流补偿方案直接应用于高温超导电缆线路的可行性,对无电容电流补偿、电容电流半补偿、基于贝瑞隆模型等不同差动保护方案的动作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温超导电缆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方案中必须考虑电容补偿;基于贝瑞隆模型的电流差动保护性能优越,耐过渡电阻能力强,能够满足高温超导电缆线路分相电流差动保护的应用要求。
2008年14期 No.283 65-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 吴崇昊;陆于平;刘小宝;
根据电流互感器(TA)饱和时每工频周期内线性传变区和饱和区存在周期性间隔重复,且线性传变区之间的间隔通常短于1/2工频周期的规律,提出基于TA线性传变区检测的母线采样值差动保护新方法:首先利用采用值差动原理确定线性传变区的位置,如果在差流1/2周期里没有出现线性区,则开放保护,否则说明TA发生饱和,闭锁保护1/2周期。在后续的工频周期中,同样的判断重复进行,直至保护动作或者启动退出。该方法提高了保护对发展性故障的动作速度和灵敏度,动模验证表明多数情况下可以在1/2周期内快速判断,区外故障时具有很强的抗TA饱和能力。
2008年14期 No.28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3K] - 梁琮;
我国现行标准在内熔丝电容器组的保护和应用方面仍是空白,文章对IEEE C37.99-2000《IEEE并联电容器组保护导则》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尤其是反映现代内熔丝电容器组不平衡保护技术的若干新理念作了介绍,旨在建议标准制定组织借鉴国际先进电容器组保护技术,尽快修订传统的外熔丝电容器组保护的相关国内标准。《导则》将内熔丝电容器组作为4类典型的电容器配置之一,提出应以"内熔丝最大开断根数"作为不平衡保护跳闸整定的重要判据、以"弧光短路立即跳闸"作为不平衡保护跳闸延时取值的重要条件来建立内熔丝电容器组内部故障快速反应机制,提出应在内熔丝开断1~2根后发出报警信号以便在计划检修时进行更换,以弥补不平衡保护存在的"漏洞"。
2008年14期 No.283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李然;
首先基于红外测温原理构建了系统测温模型和温度修正模型;然后根据电力系统实际需求,确定了红外测温仪的性能指标,并依据模型对仪器测温结果进行修正,提高了测温精度;最后针对具体的图像监控系统,提出软硬件实现方案,并对原有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通过图像监控画面选择待测电力设备,并控制站端红外测温仪动作。系统实现简单,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2008年14期 No.283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